在现代工业体系中,余热锅炉作为能源梯级利用的关键设备,其高效、稳定运行对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锅炉通过回收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将其转化为有用的蒸汽或热水,从而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利用。然而,余热锅炉的运行效能与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补给水的水质。不符合标准的水质可能导致锅炉结垢、腐蚀、传热效率下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严重影响工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经济效益。
为了保障余热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水质标准。在中国,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余热锅炉补给水的水质控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这些标准不仅规定了各项水质参数的限值,也为水处理工艺的选择、运行监测以及故障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深入理解并严格遵循这些水质标准,是确保余热锅炉长期稳定运行、发挥其最大效能的基石。本文将对中国余热锅炉补给水水质参数指标的国家标准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析,旨在为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一份详尽的参考指南。
余热锅炉补给水水质标准体系概述
中国在锅炉水质管理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其中与余热锅炉补给水水质密切相关的标准主要包括《DL/T 1924-2018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水汽质量控制标准》、《GB/T 12145-2016 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以及《GB/T 1576-2018 工业锅炉水质》。这些标准从不同层面和应用场景对锅炉水质提出了具体要求,共同构成了保障余热锅炉安全运行的基石。
《DL/T 1924-2018》作为电力行业标准,其针对性很强,专门规范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中余热锅炉的水汽质量控制。这类机组通常运行参数较高,对水质的纯净度要求极为严苛,以防止高温高压下水垢和腐蚀的发生。而《GB/T 12145-2016》则是一个更为普适的国家标准,适用于各类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包括不同压力等级的锅炉。虽然其覆盖范围广,但对于余热锅炉而言,其通用性要求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没有更具体行业标准的情况下,该标准提供了基础性的水质控制依据。此外,《GB/T 1576-2018》是针对额定出口蒸汽压力小于3.8MPa的工业锅炉水质的国家标准,它为更广泛的工业领域中低压余热锅炉的补给水水质提供了参考。理解这些标准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是精准把握余热锅炉补给水水质要求的关键。
核心标准解析:DL/T 1924-2018
《DL/T 1924-2018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水汽质量控制标准》是中国电力行业的一项重要标准,其核心在于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中的余热锅炉提供水汽质量控制的详细规范。这类机组因其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电力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其运行特性也决定了对水质的严苛要求,任何水质的偏差都可能对设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进而影响整个机组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该标准将余热锅炉补给水的水质质量主要划分为两个关键阶段进行控制:除盐水箱进水和除盐水箱出口。这种分段控制的策略,旨在从源头到进入锅炉前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确保水质的纯净度。具体的水质参数指标如下:
参数 | 除盐水箱进水指标(25℃) | 除盐水箱出口指标(25℃) |
电导率 | ≤10 μS/cm | ≤0.40 μS/cm |
二氧化硅 | ≤10 μg/L | - |
钠 | ≤10 μg/kg | - |
TOC(总有机碳) | - | ≤200 μg/L |
(数据来源:《DL/T 1924-2018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水汽质量控制标准》)
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该标准对水质的要求极为严格。例如,除盐水箱出口的电导率要求低至0.40 μS/cm,这表明水中的离子杂质含量必须极低,接近纯水的水平。二氧化硅和钠的严格限制,是为了防止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坚硬的水垢,这些水垢不仅会降低传热效率,还会导致金属过热,甚至引发爆管事故。总有机碳(TOC)的控制则旨在限制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有机物在锅炉内高温分解可能产生腐蚀性物质,或形成粘性沉积物,影响锅炉的正常运行。因此,严格遵守《DL/T 1924-2018》中的各项水质指标,是保障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长期、安全、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核心标准解析:GB/T 12145-2016
《GB/T 12145-2016 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是国家层面的通用标准,其适用范围涵盖了各类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包括不同压力等级的锅炉。尽管它并非专为余热锅炉设计,但由于余热锅炉在许多情况下作为火力发电机组的一部分运行,或者其运行原理与传统蒸汽动力设备有共通之处,因此该标准对余热锅炉补给水的水质控制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尤其对于那些未被DL/T 1924-2018明确覆盖的余热锅炉类型,GB/T 12145-2016提供了基础且全面的水质要求。
该标准根据锅炉的额定蒸汽压力,对给水、锅水、蒸汽等不同环节的水汽质量提出了详细的控制指标。对于补给水而言,虽然标准中没有直接列出“补给水"的独立表格,但其对“给水"的严格要求,实际上也间接规定了补给水需要达到的纯度,因为补给水是构成给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GB/T 12145-2016中与锅炉给水(进而影响补给水)相关的部分关键参数指标,这些指标的严格控制对于防止锅炉结垢、腐蚀、保证蒸汽品质至关重要:
参数 | 汽包炉给水(期望值) | 直流炉给水(期望值) | 意义及影响 |
硬度(mmol/L) | ≤0.005 | ≤0.001 | 防止水垢形成,影响传热效率和设备安全 |
溶解氧(μg/L) | ≤7 | ≤5 | 防止氧腐蚀,尤其对给水管道和省煤器 |
pH值(25℃) | 9.0-9.6 | 9.0-9.6 | 维持水质碱性,抑制酸性腐蚀 |
氢电导率(μS/cm) | ≤0.2 | ≤0.1 | 反映水中离子杂质总量,间接反映除盐效果 |
铁(μg/L) | ≤10 | ≤5 | 防止铁氧化物沉积,导致垢下腐蚀和传热恶化 |
铜(μg/L) | ≤3 | ≤2 | 防止铜沉积,引起电化学腐蚀 |
二氧化硅(μg/L) | ≤20 | ≤10 | 防止硅垢形成,影响汽轮机叶片和传热效率 |
钠(μg/L) | ≤5 | ≤2 | 反映除盐效果,钠盐易在蒸汽中析出,影响汽轮机 |
(数据来源:《GB/T 12145-2016 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部分参数)
该标准强调了不同压力等级锅炉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压力越高,对水质的纯度要求越严格。例如,直流炉由于其特殊的运行方式,对水质的要求通常高于汽包炉。对于余热锅炉而言,其运行压力和类型决定了应参照GB/T 12145-2016中的具体哪个等级的指标。通过对这些参数的严格控制,可以有效预防锅炉结垢、腐蚀、蒸汽带水等问题,从而保障余热锅炉乃至整个联合循环系统的长期稳定和高效运行。
工业锅炉水质标准:GB/T 1576-2018
《GB/T 1576-2018 工业锅炉水质》是针对额定出口蒸汽压力小于3.8MPa的工业锅炉水质的国家标准。这类锅炉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生产中,其补给水水质的控制同样至关重要。尽管余热锅炉的运行参数可能高于此标准涵盖的范围,但对于中低压余热锅炉,或者作为通用参考,该标准提供了基础性的水质要求。它与DL/T 1924-2018和GB/T 12145-2016形成互补,共同构建了中国锅炉水质管理的完整体系。
GB/T 1576-2018对工业锅炉的给水和锅水水质提出了明确的指标。对于补给水(给水)而言,其主要关注的参数包括硬度、pH值、浊度、铁含量和溶解氧等。这些参数的控制旨在防止锅炉结垢、腐蚀,确保锅炉安全经济运行。以下是该标准中部分关键补给水水质参数的概览:
参数 | 热水锅炉补给水(给水) | 蒸汽锅炉补给水(给水) | 备注 |
硬度(mmol/L) | ≤0.6 | ≤0.03 | 防止水垢形成,影响传热效率 |
pH值 | 9-11 | 10-12 | 维持水质碱性,抑制酸性腐蚀 |
浊度 | 尽可能低 | 尽可能低 | 避免悬浮物堵塞管道或影响锅炉性能 |
铁含量(mg/L) | ≤0.3 | ≤0.3 | 防止铁离子对锅炉的腐蚀 |
溶解氧(mg/L) | ≤0.05 | ≤0.05 | 减少氧气腐蚀,尤其对给水管道和省煤器 |
(数据来源:《GB/T 1576-2018 工业锅炉水质》及相关解读)
与DL/T 1924-2018和GB/T 12145-2016相比,GB/T 1576-2018在某些参数上可能显得相对宽松,这主要是因为其适用锅炉的运行压力和工况不同。然而,对于其适用范围内的工业锅炉,严格遵守这些指标同样是保障设备安全、延长使用寿命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余热锅炉,即使其运行压力较高,GB/T 1576-2018中关于硬度、溶解氧等通用性指标的控制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补给水水质控制的重要性与挑战
余热锅炉补给水水质的严格控制,并非仅仅是遵守标准条文,更是保障锅炉系统长期、安全、经济运行的核心。水质不达标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且往往相互关联,形成恶性循环:
1.结垢:水中硬度离子(钙、镁)、硅酸盐等在高温受热面上析出,形成坚硬的水垢。水垢的导热系数极低,会严重阻碍热量传递,导致受热面温度升高,引发金属过热、鼓包甚至爆管。同时,水垢还会增加燃料消耗,降低锅炉热效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腐蚀:水中的溶解氧、二氧化碳、氯离子等是引起锅炉腐蚀的主要因素。氧腐蚀会导致金属表面形成疏松的氧化铁,加速设备损坏;二氧化碳腐蚀则会形成碳酸,对凝结水系统和蒸汽管道造成腐蚀;氯离子则可能引发点蚀和应力腐蚀开裂,对锅炉本体和管道构成严重威胁。腐蚀不仅缩短设备寿命,还可能导致泄漏,影响生产安全。
3.蒸汽品质下降:补给水水质不佳,可能导致锅水含盐量过高,进而引起蒸汽带水,影响蒸汽的纯度。高含盐量的蒸汽进入汽轮机,会在叶片上沉积,降低汽轮机效率,甚至造成叶片损坏。对于需要高纯度蒸汽的工业生产过程,蒸汽品质的下降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面对这些潜在的危害,水处理工艺显得尤为关键。常见的锅炉补给水处理方法包括:
•除盐处理:通过离子交换、反渗透(RO)或电去离子(EDI)等技术,去除水中的溶解性盐类,获得高纯度的除盐水。这是高压余热锅炉补给水处理的核心环节。
•软化处理:主要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水中的钙、镁硬度离子,降低水的硬度,适用于中低压锅炉或作为除盐预处理。
•除氧处理:通过热力除氧或化学除氧等方法,去除水中的溶解氧,有效防止氧腐蚀。
•加药处理:向锅炉水中添加缓蚀剂、阻垢剂、pH调节剂等化学药剂,进一步抑制腐蚀和结垢,维持水质稳定。
除了先进的水处理工艺,水质的在线监测与管理也变得日益重要。传统的定期取样化验虽然能提供水质数据,但存在滞后性,无法及时发现水质波动。ERUN系列化验室台式电厂锅炉水质分析仪器参照《GB/T 12145-2016 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设计,能够检测pH值、钠离子、电导率、氢电导率、溶解氧、磷酸根、浊度、硅酸根、铁、铜等多种水质参数的浓度值。这些仪器广泛适用于火力发电厂汽包炉和直流炉蒸汽、锅炉给水、凝结水、锅炉炉水、锅炉补给水、减温水、疏水和生产回水、闭式循环冷却水、热网补水、水内冷发电机的冷却水以及停(备)用机组启动时的水汽等水质的测定。

结论
余热锅炉作为现代工业和能源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高效、安全运行离不开对补给水水质的严格把控。中国现行的《DL/T 1924-2018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水汽质量控制标准》、《GB/T 12145-2016 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以及《GB/T 1576-2018 工业锅炉水质》等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余热锅炉补给水的水质管理提供了科学而严谨的依据。这些标准从不同维度和适用范围,对电导率、硬度、二氧化硅、钠、溶解氧、pH值等关键参数设定了明确的限值,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垢、腐蚀等问题对锅炉造成的损害。
严格遵守并有效执行这些水质标准,不仅是保障余热锅炉设备自身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更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关键举措。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未来的锅炉水质管理将更加注重精细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这包括但不限于更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更灵敏的在线监测设备、以及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预测性维护系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水质挑战,确保余热锅炉在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